/Public/pc/img/logo.png

电普10年 山乡巨变丨黑土地上的“守”“望”

发布时间:2025-09-30     信息出处:黑龙江省通信学会     信息作者:黑龙江省通信学会

九月,黑土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,丰收的喜悦在这里欢腾跳跃。


建三江万亩大地号稻浪滚滚,乌苏里江上船儿满江鱼满舱,大兴安岭林区结出累累硕果……人们守候着黑土地的馈赠。


直播间里,新农人正在销售刚刚打下来的松子;金色农田上,无人驾驶收割机轰鸣作响开镰收粮……人们盼望着网络带来的新生活。


一幅有“质”又有“智”的丰收新图景正在黑土地上徐徐展开。这背后,是一座座矗立在北国边疆的通信基站、一串串流淌在林海雪原中的网络信号,更是一群群默默坚守在黑土地上的信息通信人。他们汇聚成了一束耀眼的光,让这幅丰收新图景更加璀璨夺目。



从边陲小镇到“带货新星”



在双鸭山市饶河县电商直播基地,刚刚从山打松塔回来的农民张伟,顾不上拍打身上的泥土,就匆匆走进了直播间,“看这新下来的大松子!今年夏天温度高雨水少,松子口感特别好。”


图片


直播结束,张伟赶紧收拾东西,准备回山里打松塔。“现在山里都有信号了,可以一边打一边卖,晚上我在山里还有一场直播,欢迎关注啊。”


这座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边陲小镇,三面环山,没有铁路和机场,路途的偏远一度阻碍了经济发展。近年来,通信人不畏艰难、不计成本地在边疆地区开展网络建设。双鸭山市通管办主任、市联通公司总经理岳东雷告诉记者,“在边疆进行网络建设虽然很艰苦,挑战也很大,但大家一片赤诚守国门、惠百姓,没什么能难倒龙江人。”


网络让边陲小镇与外界紧密连接,让黑土地上的收获跨越千山万水远销海内外,农民一边在山林间和农田里劳作,一边在网上将收获的产品卖出。


如今,在这片黑土地上,有越来越多的人像张伟一样,借助手机这个“新农具”,“守”着黑土地,却“望”出了新生活。在电商直播基地,每个直播间都有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,他们有的在打包商品,有的在整理后台数据,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当前的成交量和各大主播的销售排名。


“今年的交易额有望突破15亿元!”饶河县电商发展中心党支部副书记魏铭向记者介绍,借助稳定畅通的宽带网络,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连年创新高,饶河县成功入选全国农村电商“领跑县”。网络正让这座边陲小镇告别偏远闭塞,成为冉冉升起的“带货新星”。



从“最会种地”到“智慧种地”



从靠经验种地,到靠数据种地,赫津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忠见证了水稻种植的变化,上世纪90年代初,王福忠随父亲来到饶河县,那时种地全靠口口相传的经验。


而如今,在王福忠所在的合作社,无论是土壤墒情分析,还是病虫害测,通过物联网设备都能一键搞定。“有了这些数据,农民种地就像开了挂一样,出错少了,成本低了,效率高了。我们从‘最会种地’变成了‘智慧种地’。”


在几百公里外的中华大粮仓——建三江农场,一排排无人驾驶的“机甲方阵”列队前行,自动测产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实时检测粮食产量和水分,为市场销售提供精准参考。


图片


这里是祖国的大粮仓,中国人每35碗米饭就有一碗来自建三江;这里更是前沿数字技术的“比拼现场”,农机仓库里,停放着用于耕、种、管、收不同农时的“新农具”。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主管刘建国介绍,现在使用的智能插秧机,搭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,可自主规划路径,插秧误差不超过2厘米,每天可插秧50亩地,作业效率是人工的50倍。


中国粮食,中国饭碗!习近平总书记在建三江考察调研时强调,“农业要振兴,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。”如今,从机械化生产到无人化作业,5G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,为农业振兴插上了一双强有力的科技之翼。



赫哲人唱响幸福“新船歌”



“乌苏里江来长又长,蓝蓝的江水起波浪,赫哲人撒开千张网,船儿满江鱼满舱……”一首《乌苏里船歌》唱出了赫哲族人的生活。如今,在这首歌的诞生地——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,赫哲族人正在以新的方式传承渔猎生活和文化瑰宝。


图片


在赫哲文化传习所前,赫哲族伊玛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卢艳华正在传授说唱技艺。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、没有文字,依靠口耳相传的伊玛堪一度面临失传。


“过去老人去世了,传承可能就结束了。”卢艳华说,而如今说唱文化可以完整地保存下来,传播范围也更广了。“我们经常在网上发布视频,不用面对面,也能传授,这就打破了文化传承的时空界限。”


乌苏里江上,打渔船只来来往往,渔民们拉着网满载而归。做鱼皮画、穿鱼皮衣、吃江鱼……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借助网络声名远播,也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。民宿老板蔺淑芳开心地对记者说:“游客越来越多,旺季的时候每天都是满客!”优质的网络正让赫哲人唱响幸福的“新船歌”。



“信号好,日子才好啊!”



这幅丰收新图景的背后,是黑土地上农民的“守望”,也是无数通信人的“守望”。


在黑龙江省通信管理局的办公室内,一张布满涂抹勾画痕迹的黑龙江地图格外醒目,蜿蜒在国境线上的G331公路更是被各种颜色的笔画了无数个圈。


在记者采访的那个下午,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。一会儿是大兴安岭行署沟通网络建设,一会儿是相关部门沟通引电用电,而一通来自牡丹江的电话令人印象深刻。


“这两天榛蘑玉米都下来了,我在网上联系的卖家,基本都卖出去了,真是信号好,日子才好啊!”牡丹江市阳明区五林镇西沟村的农民刘子鑫打来电话,热情地分享着丰收的喜悦。


原来,在刘子鑫居住的西沟村,之前信号不太好,村里不少人因为通信不便背井离乡。去年年底,省通信管理局和基础电信企业了解情况后,立即冒着大雪进行了网络优化。如今信号好了,村民们又陆续回到村里,又能“守着土地”致富了。



踏冰卧雪只为信号点亮北疆



黑土地带给人们丰收的馈赠,但地广人稀、林区多边境长、冬季漫长气候寒冷,也给通信网络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。


图片


在漫长的冬季,基站建设是一场对技术与意志的双重考验。在祖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,林海雪原与蜿蜒界江构成了一片“通信禁区”,信息通信业组建“林海雪原徒步勘察队”,在零下50℃的严寒中踏冰卧雪,架起信息天路,让边疆哨所、林海雪原接入了数字世界。


网络维护更是一场与风雪博弈的持久战。通信维护人员奔走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,在白雪茫茫中边铲雪边小心翼翼前行,常常遭遇车子打滑失控的危险。但他们毫不畏惧,一次次在暴风雪中上演“塔顶热熔抢修”“肩扛油机保障供电”的极限操作。


图片

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在工信部、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电信普遍服务资金的支持下,黑龙江省通信管理局团结带领全省信息通信业,坚决扛起维护国家“五大安全”重大政治责任,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组织实施11批次电信普遍服务项目,为1442个村接通光纤宽带,在农村及边疆地区建设4G/5G基站1261个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

目前,黑龙江已提前实现100%村村通宽带目标。其中,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至少一家运营商4G/5G信号覆盖,边境地区实现乡(镇)所在地、口岸及互市贸易区、3A级及以上景区三家运营商4G/5G信号覆盖,G331 公路实现三家运营商4G信号覆盖93%以上。今年年底,黑龙江边境地区已掌握的2454个自然村,将实现4G信号全覆盖。


从“通信基本靠吼”到“云端连接世界”,从“风雪夜归人”到“掌上直播间”,网络之光照亮了北疆的星空,更温暖着万千百姓的心房。


当鄂伦春大娘的桦树皮画通过5G网络畅销全国,当护林员的巡山轨迹实时呈现在指挥大屏上……每一格稳定信号背后,都有通信人勇往直前的身影。他们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不畏严寒攻坚克难架设信号,在林海雪原中踏冰卧雪铺设网络,让这片广袤的土地布满信号,让偏远的边疆不再闭塞,为百姓在黑土地上的守候,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。


图片
编辑:曹倩 于莉莉
监制:夏竞辉


联系学会

地址: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15号 邮政编码:150001
咨询受理电话 0451-53005529
黑龙江省通信学会 版权所有 黑公网安备23010302001459 黑ICP备20000967号-1